很多时候,这些真实的恨意,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难被表达出来的。
当我第一次冒出责备我妈的念头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自责和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她那么爱我,说出来会让她觉得很受伤吧?
这种感觉里,还夹杂着一点失望和害怕。好像责备一旦说出口,我就必须承认,这段关系并没有我一直以为得那么美好,那种被很多人羡慕的母女关系就不复存在了。
一些遭受比较严重原生家庭问题的人,为了逃避这样的“难”,会选择把这些事情合理化,会反复说服自己,父母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是为了我好。
因为在小时候,儿童只能通过适应父母和家庭活下去,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所以,当父母和环境很糟糕时,他们倾向于回避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忘掉伤害的细节,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在这个环境里生活下去。
长此以往,这样的“说服”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在成年之后,仍然影响着我们跟世界的关系。
在一些心理治疗的案例中,长期遭受父亲打骂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倾向于寻找一个会打骂她的男人做丈夫,因为她觉得这是“爱”的表现。
反而是在充满爱和尊重的“正常”环境里,他们会觉得惶恐、不自在,因为这跟他们习惯的环境太不一样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
沉默,是有副作用的。这个副作用就是:
如果你未曾表达过对父母的“恨”,你就没法看到自己曾经的伤口。
很有可能,这些看不到的伤口变成了你生活中的暗物质,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和阻碍你,用你早已习惯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