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爱情狂》里刘心悠会因为张智霖喝醉了没有发现自己离开而大发雷霆,一晚上给他打367个电话,会偷偷跟踪他,计算他回家的时间按时查岗,搬到他家楼下以便拉近距离。
你总是担心Ta会出轨,他每一次外出都让你疑神疑鬼,和异性好友多说几句话,开个玩笑,你都会怒火中烧。
你患得患失,随时随地查岗,每时每刻盘问。偷翻他的手机,看他的微信。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只是害怕失去他。你只是对爱这个字,很没有安全感。
一些父母或养育者不能一以贯之的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有时会很及时,有时却很迟钝。
其实两种选择都是可以的,最可怕的就是变来变去:一会儿哄,一会儿不哄。
在儿童眼里,父母这样的回应是不稳定、不可预期的,这时儿童会感到困惑和不安,他们不知道该期待被如何对待。所以很多孩子在感到悲伤和愤怒的同时,选择的解决办法就是去黏住大人。
照料者的对待是婴儿依恋类型形成的关键因素,而这种影响会一直延续至成年。
焦虑型的个体对伴侣感受到的并不是爱和信任,而是一种“情感饥渴”。
他们希望对方能够拯救自己,或是使他们变得更“完整”。尽管他们极度渴望与人亲密,但却总是怀疑和恐惧对方并不想达到同等的亲密。
焦虑型的人会通过黏人和控制来获得一种安全感,但结果通常与预期相反,他们的伴侣常常因不能忍受而逃开。
如果你有这些想法和行为,那么你有可能是一个焦虑型的人:
极度渴望亲密和陪伴,要求与爱人随时保持联系,每天报备行踪;
会以不回短信电话、故意引对方嫉妒或是威胁要分手来获得对方的关注;
一旦对方违反自己对Ta的期望,或是感到对方对自己关注不足时,就会感到愤怒和焦虑;
独自一人时会觉得不自在,受到一点冷落,都会觉得被抛弃了。
就像是创伤的强迫性重复一样,焦虑型的个体很容易会被回避型的人所吸引。
在和回避型人交往的过程中,对方的若即若离让自己产生的那种焦虑和不安的感觉,和小时候从养育者那里体验到的感觉是那么相似,这种熟悉感既让他们无法抗拒地被吸引,又让他们感到更加痛苦。
焦虑型依恋的人,本质上是在用愤怒和焦虑来掩饰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他们真正追求的其实是一种稳定的安全感,却时常痛苦地发现伴侣根本不能满足自己,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就是安全感。
他们习惯用愤怒、焦虑、冷漠、疏离等表面情绪来表达内心对于安全感和被关注的诉求。
但伴侣因为被这些带有迷惑性的表面情绪所干扰,难以发现他们真实的诉求,而是只会觉得他们很爱生气,很难哄,阴晴难测。
而且我们都知道通过愤怒和疏离“要”来的关注并不出于真心。所以当伴侣不了解你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的时候,也就无法用能够安抚你的方式回应你。
当我们的真实情绪被愤怒、焦虑、冷漠等表面情绪掩饰时,不仅会让伴侣困惑,我们自己也会有深深的无力感,感到对方不理解自己。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被这些表面情绪所欺骗了,可能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下次当你再因为对方的一些行为感到愤怒时,别急着和Ta闹别扭,想一想自己是因为什么而生气,这个原因背后,你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想要慢慢改变焦虑型依恋的重点是建立一段稳定、安全的关系,可以是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伴侣、其他的重要他人或是心理咨询师。
鼓励大家去寻求咨询师的帮助是因为在咨询过程中,除了一段安全、稳定的关系之外,咨询师还会和你一起去感受和体验那些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以更加专业的方法陪你一起探索这些忧虑的起源,逐步修正这些不合理信念,让你可以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重获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