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犹如灰色的雾霾,抬头看,那么远又那么近,压在人的头顶,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而眺望远方,却发现自己已迷失了方向。
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想努力,却浑身提不起劲儿;
想迈开脚步,却不自主地犹豫、退缩,暗暗感到恐惧。
自从上了大学后,这迷茫就贯穿了我的生活:
突然要开始自己为自己做主了,反而无所适从了;
参加各种社团、拿了各种证书、认识了各种人,却看不清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想成为怎样的人……
毕业后,更加焦虑、迷茫,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找份工作就害怕将就了自己。
于是,在迷茫、徘徊、尝试中,做了各种各样的工作,从一个行业跳到了另一个行业,做过小编,做过导游,做翻译……
可,尝试了这么多,我还是迷茫。
多年之后,当我可以慢慢享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我才明白到:是焦虑控制了我。
无处安放的焦虑
或许是因为成长经历,最让我害怕的状态就是无所事事的状态。
一两天是休息,一两个月是休假,时间再久一点就受不了了。
时而焦虑不安,时而忧郁悲伤。那时最害怕听到或想到一句话: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有什么资格偷懒?
看着身边的朋友充实而丰富的生活,自己更惭愧起来了,惶恐不安,想赶紧做些什么。
时间多了,本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或喜欢做的事情,但你却发现自己无法静下心来。
整个心是空的,特别容易多想、乱想。
想的多了就会觉得空虚,因为想不出个所以然,想的东西也不见得多有意义。
想得再多一点,可能就思考起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对存在产生怀疑。
这是一种很无力的状态,如果没有意义了,就什么也不能做,做了也没有用。
这多可怕!更可怕的是,因此陷入了与自己的纠缠之中,各种复杂的情绪淹没了你。
越焦虑,就越想做点什么
越焦虑,就越想做点儿什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投入到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里去。
一有事情做,就好像有了个方向和目标,焦虑也就有了个可以安放的地方。
如果没有短期的目标,就会去看书、学习、健身,做一些上进的事情。
这会给自己一种感觉:我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跳出来想一想:这和沉迷于网游、喝酒,其实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是为了麻痹自己,不过是为了缓解焦虑,为了能够停止对未来的担忧。
令人无奈的是,这种解脱往往是短暂的,因为事情会做完。
也有可能我周一定了目标,周二、周三做得很好,周四的时候,突然就觉得没意思了,突然就丧失了所有的热情。又一次陷入了迷茫的状态。
为什么尝试了这么多,却还是迷茫
接受心理咨询后,我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尚未整合的自我冲突。
这是一场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拉锯战。
当我们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时候,超我就会担忧起来:
“我要怎么养活自己和家人?”
“我以后要怎么在社会立足?”
“我怎么可以自甘堕落呢?”……
这时候,本我也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管他三七二十一!现在好好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真不痛快,我要去喝上一杯!”……
这时自我往往充当着协调者的角色。如果这个协调者没有发育成熟,不够强大、灵活,它往往没有办法处理好两者的冲突。
冲突持续存在,焦虑也就产生了。
超我占优势的人,就倾向于用读书、学习、健身来缓解焦虑;本我更强的人,更倾向于放纵自己。
但无论用哪种方式,我们获得的只是短暂的宁静,因为冲突还在那里,超我和本我的拉锯战依旧持续着,此起彼伏。
我们从一个迷茫中出来又掉进另一端的,反反复复。而在其中,自我也被折腾得够呛,越来越“力不从心”,我们感到自己越来越迷茫,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模糊、矛盾。
耐受住焦虑,与自己和解
面对我们内在冲突,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不做什么也就意味着我们要耐受住焦虑。这是非常难的,因为我们会受不了。
但这也是一个契机,有焦虑就意味着有改变的可能。
当我们去直面这种焦虑和痛苦的时候,我们才能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才能有所反思、有所成长,我们的自我也才能得以整合。
如果我们逃避了焦虑,立即投身到其他事情中,我们就错失了这个机会。
这只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折磨和损耗,不仅无益于整合我们的内在精神结构,反而会加速内在自我的分裂。
所以,试着耐受住焦虑,与自己和解吧!尽管这真的很难,但认识到自己是在逃避焦虑,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本平台旨在传播心理学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