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问:
我家孩子今年高考,他从小就是班里的尖子生,我们对他期望也很高,高考是要冲清北的,他也很争气,前几次考试,成绩都超过了往年清北录取分数线。
但是,近10几天,我发现他情绪波动非常大,时常烦躁不安,然后晚上还失眠,遇到不顺心的就发脾气。
问他怎么了,他就说自己感觉学不进去了,很焦虑,常常手发抖、冒汗,尤其一到考试就更严重,给他说别紧张,但是好像不管用。老师,我该怎么帮他呢?
老师解答:
高考是孩子人生的大关卡,父母的期待,自己的理想,学习压力,其实,某种意义上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所以,很多孩子就会过分关注自身成绩,当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会紧张焦虑。
要想帮助孩子,就得搞清楚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心理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焦虑的点是什么?
焦虑是对失败有恐惧
高考不止决定孩子的未来,更是决定整个家庭的未来,所以,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很重视,导致大家精神紧绷。
考试焦虑的产生原因各异,有些原因比较容易被发现并得到改善,而有些则相当隐晦,我们难以用意志力去改变。
过度放大考试失败的后果
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这样的担忧:如果我考试失败了怎么办?我考不好,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适当的担忧,可以成为认真备考的驱动力,然而,如果过分关注失败,将自身价值跟考试成绩捆绑到一起,就会增加内心的焦虑感,如果这种放大的念头占据了孩子的思维,那么高考就不是一场考试,而是变成了决定孩子一生如何过下去的大事,听起来就无比焦虑。
然而很多孩子不知道的是,你越是焦虑,就越容易被焦虑的感觉所控制,然后会感觉更糟糕,对考试失败的恐惧也就更大,越难集中精力学习。
总感觉自己未做足准备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模拟考的时候,常常感叹“这个题昨天刚做了,考试就忘了,真该死!”或者“我感觉我还没有复习好,还有很多知识点没记住”。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落入“总感觉自己未做足准备”的误区中,总怕考试中会出现自己现在记不住的知识点,一股无法遏制的焦虑感就无法驱散。
过高期望带来的重负
父母老师过高的期待,自己自我理想的追求,往往会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当孩子处在这种高压状态下,身体就会释放一种应急激素——肾上腺素,它的增多会让大脑以为孩子处在危险中,随后让孩子进入“战或逃”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孩子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出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我们会开始感到恐慌、紧张,难以集中注意力。
孩子实在是太累了
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回忆起挑灯夜读的日子,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压抑。而现在的教育比我们小时候更卷,孩子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996,甚至007的学习节奏,每个人都说你要努力,但没有人说孩子,你歇歇。
每个人的身体耐力不同,当身体过于疲惫时,也会影响到情绪和想法,就像是饿到极致就会很烦躁,想发脾气,睡不够就很痛苦,想发火。
孩子对现在压力的无奈,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都会让他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到力不从心,从而对学习有所犹豫,而这未必是坏事,暂时的犹豫,后退,都是在积蓄力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我们了解了这些,坚定地去做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的事就好,其余的留给孩子去体验。
家长要厘清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
孩子说:“
我实在学不进去了,我没办法;
我尽力了,但我觉得自己不行;
我也想学,但控制不住。”
这些,其实大多是在孩子情绪失控下说出的,其实是一种情绪表达,他想告诉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有多大,无力感有多强,他和他的情绪有多难相处……而并非他真的会去这么做。
这时候很多父母就会误解孩子,觉得孩子不想努力了,给孩子说什么,临门一脚了,你再努力努力;努力这么久了,放弃就是懦夫;你现在不学,以后肯定有你哭的时候。
孩子只是想抒发一下情绪,父母的这种上纲上线的说道,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和接纳,从而对父母会心生不满。
所以,家长朋友一定要厘清孩子的情绪:
你说你学不进去了,是想告诉我你压力大到无法面对了,是吗?
你说你尽力了,但觉得自己不行,是坚持很久太累了,是吗?
你说也想学,但控制不住,是你不知道接下来怎么规划学习,是吗?
当你厘清孩子的情绪,告诉他我能够感受到你的压力和努力。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学习的主体,他有掌控权,爸爸妈妈是来帮助我的,不是来指挥我的。
当孩子经历情绪风暴时,父母表达出我在你身边的时候,并不一定能改变了什么,但陪伴本身就是在帮助。
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焦虑?
1、及时发现,及时和孩子沟通。
高考的孩子,不用父母说,孩子都会知道自己身上的压力,这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催促,而是仔细观察孩子,一旦发现孩子的情绪有变化,及时和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2、要淡化给孩子的压力。
当孩子说模拟测验考得不错时,家长不要吝啬给予孩子赞许和鼓励。当孩子在考前的测验中表现不好时,家长应该更加共情、理解孩子。
积极地给予孩子安慰、鼓励、支持,让孩子尽快走出负面情绪,重振旗鼓,继续努力。
3、理性看待孩子情况,做孩子的坚强后盾。
家长不要主观臆测孩子不努力,要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要做好孩子的坚实后盾,多要给予孩子强有力的支持,鼓励孩子坚定信心和决心,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当孩子出现摆烂躺平的情况时,帮孩子调整学习方法,强化薄弱科目的练习,提高自己的实战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