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叛逆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3-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的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心存对抗,他们内心有时也明白父母的要求和道理都是合理和正确的,但是在行为上却有意的违抗父母,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而会觉得高兴。有时又觉得父母的思想僵化保守、不可理喻,从而不屑一顾不予理睬。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觉得束手无策。
1、思维发育趋于成熟
叛逆期的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大脑发育逐渐成熟并趋于健全,对事物和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同时,随着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不再一味相信父母。进而产生了对父母管教的质疑、否定,甚至是全盘否定,于是逐渐出现语言上的顶撞和行为上的逆反。
例如在同伴交往上,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们结识优秀的、懂事的玩伴,而孩子可能会觉得和一些成绩不那么优秀的朋友也能相处的非常愉快。
这就产生了冲突,对父母的说教会产生厌烦的情绪。
2、精神上追求独立自主
由于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孩子们常常顾及不到他人的想法与心情,因此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把父母的劝说批评以及指点提醒都看成是对自己的管制和干预,是和自己过不去。
所以只有通过反抗和对立才能达到追求自己独立自主的目的。例如当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时,孩子们容易极端的理解成父母只关心我们的学习而不关心我们的生活,无法意识到父母是为了孩子还,而产生冲突和矛盾。
3、性别和自我意识强化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的增强,进而逐渐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
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区分开,同时又由于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体验,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压抑和冲击,这也会激发出逆反情绪。
1、完善认知,正确认识叛逆期
首先,叛逆期不等于危险期。当父母和老师看到孩子对自己不再顺从,也就开始意识到一种潜在的危险并希望扭转这种不可控制的局面,仅站在父母和老师的立场上或从消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叛逆期,都会有失偏颇。其次,叛逆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青春期的孩子思维趋于成熟,使得孩子有了独立的思考,因而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父母和老师的思想与观点不再盲目接受,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进行评判。反抗也意味着走向独立和成熟。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一阶段,孩子就无法成为一个有个性的独立个体。
2、完善自我,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要做好榜样。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采取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用为人父母的多重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例如家长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做成长型的家长。
3、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在教育理论中,“平等尊重”常被作为首要原则提出来,很多家长似乎也懂这个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往往做不到。因此,对于叛逆期孩子的教育,家长一定要放下身段,真正将孩子视为平等独立的个体,换位思考。运用恰当的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要太郑重其事、一本正经,最好选择在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比如一起做家务、一起散步、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彼此的心情都很方式,也容易彼此接受对方的观点。
4、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求助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心孩子的一言一行,关注情绪变化,及时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变化,了解 孩子的学习状况和人际交往情况。发现孩子有思想困惑和行为偏差时,及时加以沟通和引导。若一时自己不知道如何处理,应及时向教育专家或心理咨询师求助。正确科学地进行处理,不可轻率地根据自身的经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处理。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心理方面的困扰,可以通过电话18629191850或在线咨询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给予您专业的解答和帮助。